AI 编码实战:15 年工程师的高效协作流程
资深工程师分享AI辅助编码流程:用AI理思路、写文档、搭架构,但需严格监督代码质量,避免技术债务。人主导+AI执行是关键。
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技术环境中,AI 辅助编程已成为许多开发者的日常工具。然而,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,使其真正提升生产力而非带来技术债务,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。一位拥有 15 年经验的资深工程师最近分享了他的实际工作流程,展示了如何系统性地将 AI 融入开发过程,实现高效协作。
AI 辅助编程的系统化流程
这位工程师首先使用 ChatGPT 以非技术语言与 AI 讨论新功能的结构和整体适配,这一步骤帮助他理清思路,明确目标。接着,他会转向 Claude Code,与其共同制定详细的功能需求文档、技术规格以及拆分细致的任务清单,包括主任务和子任务。这种方法确保了项目的每个环节都有清晰的规划和定义。
在架构搭建阶段,这位工程师依然保持亲自操作的习惯,利用 Claude Code 完成架构骨架、配置包、数据库设置以及 AI 参考笔记等关键部分的搭建。完成架构设计后,他会切换到 Cursor,让 AI 根据任务文档开始具体编码。这一流程不仅提高了效率,还确保了代码的一致性和可维护性。

严格监督与代码质量控制
在整个编码过程中,这位工程师会密切监督 AI 的代码输出,随时中断并纠正不符合要求的代码。他强调确保代码符合设计范式的重要性,如面向对象编程(OOP)、不要重复自己(DRY)原则,甚至合理使用设计模式如工厂模式。这种严格的审查机制有效防止了技术债务的积累。
他将 AI 视为“初级开发者”,而自己则扮演架构师或团队负责人的角色。AI 能够执行具体任务,但离不开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审查。特别是在前端定制设计部分,他仍然选择亲自编码,因为 AI 在这方面往往效率低下,容易出错或生成大量多余代码,反而增加后期维护成本。
AI 辅助编程的价值与局限
总结来说,AI 工具确实提升了代码质量和开发效率,但如果放任 AI 独自编码,产出往往不可交付,技术债务还会拖累团队多年。只有投入时间细致审核和搭建架构,才能真正发挥 AI 的价值。这位工程师强调,他的方法远非简单的“vibe coding”,因为他依然投入大量专业知识和劳动,确保项目成功。
对他而言,“vibe coding”是用 AI 快速进行概念验证,测试想法可行性后,再回归严谨的开发流程。这种区分使他能够在探索创新与保持代码质量之间找到平衡。
人机协作的未来展望
这份经验告诉我们,AI 辅助开发是“人+AI”协作模式,其中人的主导和专业判断不可或缺。合理引导 AI,才能让生产力最大化,避免陷入技术债务陷阱。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发展,这种协作模式将越来越重要,开发者需要不断适应并优化自己的工作流程,以充分利用 AI 的优势,同时规避其潜在风险。
原文链接:如何利用AI辅助编码的实际流程



